审计技术模式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采用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的组合,其分类方式多样。以下是常见的
东莞审计技术模式分类:

一、按审计技术的发展阶段分类
1. 账项基础审计(Accounting-based Audit)
核心:以审查会计账目为核心,通过逐笔核对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资料,检查是否存在错误和舞弊。
特点:依赖详细的人工审查,耗时耗力,适用于业务简单、内控薄弱的单位。
适用场景:早期审计或对特定项目的专项审计。
2. 制度基础审计(System-based Audit)
核心:先评估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根据制度的有效性确定审计重点和范围。
特点:通过测试内控流程(如授权、审批、复核等),判断风险点,减少对细节账目的审查,提高效率。
适用场景:现代审计的基础模式,广泛应用于企业财务审计。
3. 风险导向审计(Risk-oriented Audit)
核心:以风险评估为导向,识别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包括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合规风险等),并据此设计审计程序。
特点:强调从战略层面和全流程分析风险,将审计资源集中于高风险领域,兼顾效率与效果。
适用场景:现代主流审计模式,适用于复杂商业环境下的各类审计(如上市公司年报审计)。
二、按审计技术的实施方式分类
1. 手工审计(Manual Audit)
核心:通过人工查阅、核对、分析纸质或电子文档(如凭证、合同、报表等)完成审计。
特点:依赖审计人员经验,适用于小规模、非数字化程度高的审计项目。
2. 计算机辅助审计(Computer-assisted Audit Technique, CAAT)
核心:利用计算机技术(如审计软件、电子表格、数据分析工具)辅助审计,包括:
数据采集与分析:提取被审计单位电子数据,通过 SQL、Excel、ACL 等工具进行比对、抽样、趋势分析。
自动化测试:对信息系统的内控流程进行自动化测试(如 ERP 系统权限审计)。
特点:提高审计效率,适用于大规模数据或信息化程度高的单位。
3. 大数据审计
核心:运用大数据技术(如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区块链)分析海量数据,识别异常模式或风险点。
特点:突破传统抽样局限,实现全量数据审计,适用于跨行业、跨系统的综合审计(如政府审计中的财政资金追踪)。
三、按审计技术的应用领域分类
1. 财务审计技术
目标:审查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准确性,如收入确认审计、资产减值测试等。
常用技术:函证、监盘、截止测试、比率分析等。
2. 合规审计技术
目标:检查被审计单位是否遵守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如税务合规、环保合规)。
常用技术:政策比对、流程穿行测试、合规性抽样等。
3. 管理审计技术
目标:评估管理效率和效益,如内部控制有效性、业务流程优化等。
常用技术:SWOT 分析、平衡计分卡(BSC)、关键绩效指标(KPI)考核、流程图分析等。
4. 信息系统审计(IT Audit)
目标:审查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数据完整性(如 ERP 系统审计、网络安全审计)。
常用技术:渗透测试、代码审计、数据备份与恢复测试、IT 治理评估等。
四、按审计证据的获取方式分类
1. 检查(Inspection)
技术:查阅文件记录、实物资产盘点等(如核对发票与合同)。
2. 观察(Observation)
技术:实地观察业务流程执行情况(如观察仓库出入库操作)。
3. 询问(Inquiry)
技术:向相关人员询问获取信息(如访谈管理层了解业务模式)。
4. 函证(Confirmation)
技术:通过第三方函证确认数据真实性(如银行函证、客户应收账款函证)。
5. 重新计算(Recalculation)
技术:重新计算数据准确性(如重新核算折旧费用、税金)。
五、其他分类方式
1. 按审计的时效性
事前审计技术:预算审核、合同预审等。
事中审计技术:工程进度审计、实时数据监控等。
事后审计技术:年度财务报表审计、项目竣工审计等。
2. 按审计的组织方式
独立审计技术:会计师事务所的第三方审计。
内部审计技术: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流程审计、舞弊调查等。
政府审计技术:国家审计机关的财政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